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发新帖

4360

积分

0

好友

1403

主题
发表于 2025-9-3 18:13:42 | 查看: 41502| 回复: 0
  北回归线“绿带”横贯中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全区林地面积2.4亿亩。莽莽林海,是翻不过去的高山,还是群众增收的希望之所在?有效盘活大山的绿色潜力,正是广西林业发展的根基所在。
  2022年,在广西河池市的深山里,改革大幕悄然拉开。两家国有林场作为首批试点,以“集体林地+国家储备林+林票”模式、进村入户新收储林地为基础,约定固定债权或股权分红的合作模式,林农们首次尝到“林权变股权”的甜头。但推行过程中,分散林地收储难、林农长期持票意愿不强等瓶颈问题逐渐显露,一场更深层次的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7月23日,广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上,首批8个“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2.0”项目挂牌,一场涉及2.5万亩林地的林票改革正式启动。
  整个层面的“扩容”“优化”
  何谓林票?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以林地林木资源为依托制发的具有可交易、质押、兑现和分红功能的权益凭证。
  “发行林票,意味着赋予林地林木资源以金融属性,‘沉睡资产’变成了可以随时变现的‘流动资产’。”广西林业局林业改革发展处处长杨智强说。
  “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作为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2022年发行的1.0版本主要聚焦如何整合分散山林、规模化林地收益的问题。
  “1.0的主体是国有林场和单一的林农,可以说是1对1的模式。”广西林业局林业改革发展处工作人员韦珍说,零散的集体林地通过国有林场收储“小块并大块”后开展规模、集约经营,破解了分散经营效益低的问题,而林农不仅能得到流转的租金,还能通过林票得到事先约定的股权或者债券收益。
  但随着实践的深入,问题也逐步显露。
  “最大的问题是林农普遍长期持票的意愿不强。”韦珍说,因为林票发行主体是国有林场,为了保障林农的利益,林票兑现时间并没有做限制;在对未来收益不确定的前提下,林票制发后,很多林农选择提前兑现林票,国有林场通过林票融资的灵活性也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林票1.0也没有降低国有林场收储的成本。收储对象变成单一个体的林农,林地持有面积小,要规模化流转一片林地,林场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林调工作,这也导致发行主体通过林票合作增加现金流和扩大收储规模的意愿不强。此外,广西大量优质、连片的林地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流转,而这部分山林资源的盘活,才是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更深层次的改革正在酝酿。2024年11月,《“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试点“提点扩面、提标升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印发,林票2.0应运而生。
  “2.0的标的从未收储的林地,转变成林场已收储并规模化经营的优质林地资源,发行对象也从原本单一个体林农,扩大至林票项目所在县域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从根本上来说,2.0并不是1.0的简单升级,而是有着更多的理念更新。”杨智强说。
  村集体经济的“两山”赋能
  2025年7月23日,“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2.0”实现线上挂牌。据了解,首批线上挂牌的8个项目,涉及大桂山林场等8家区直林场及国有企业,覆盖贺州、河池、防城港等多地。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灵峰村、和平村以村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参与了大桂山林场位于本村辖区范围内的林票合作项目,项目林地总面积约5000亩,发行林票金额962万元。
  在此之前,灵峰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在更稳妥的村集体经济投资项目上已经寻觅良久。灵峰、和平两村于2017年相继实现脱贫摘帽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充盈起来。近年来,为了实现村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两村做过不少投资,但产业发展收益不明显。“养过田螺,种过辣椒,但效益都不太好。”灵峰村党支部书记邓伟鸿说。
  灵峰镇林地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86%以上,可以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一直以来,村民们依靠林地繁衍生息,如今,看得见的山林生长,再次成为村民投资的底气。“大桂山林场很多林地本身就处于我们辖区内,通过这样的合作项目,不仅盘活了村集体资金,也拓宽了群众增收途径。”灵峰镇党委书记佘金桥说,“除了流转租金和分红,村民们靠山吃山,还可以做护林员,收入渠道也更加丰富。”
  通过林票项目,村里的山林不再“一租了之”,而是与村民们有了更紧密的联结。“去林场就得从咱们家门口过,我们看着树木生长,也会更加认真去查看林场生产安全。”和平村党支部书记罗扬诚说。
  这样一份就近守护,对于大桂山林场来说弥足珍贵。“林票激发了村民们主动参与营林抚育、防火防灾防虫的积极性。”大桂山林场场长陈宗福说,通过认购林票,国有林场不仅增加了融资渠道,还有效破解“收储成本高、负债率高”的困境。“通过林票融得的资金也能推动林场做更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创新的‘桉木+闽楠’混交经营新模式,推动经营模式向多元转变,这些成果也能及时与村民们共享。”
  “林票将山林的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杨智强说,根据统计,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广西林农、村集体参与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改革的合作经营面积已达10.9万亩,累计制发林票总额1.697亿元,直接带动参与合作的约1.7万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全链条监管
  据悉,首批上线挂牌的“林票2.0”项目共计打包发行单位已收储经营的林地面积2.5万亩、核算成本的林票发行金额5500万元。
  山林的潜力不止于此。“截至目前,全区规模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超过1500万亩,其中13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场外租地造林面积超过840万亩,2024年木材采伐超过860万立方米,每年采伐后需要更新造林的面积超过10万亩,如果将其中大部分林地打包成为3%至5%分红收益的林票项目,充分吸纳村集体闲置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参与合作造林,以及进一步将这种模式推向市县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将为林农增收、乡村振兴发挥巨大作用。”杨智强说。
  在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后,如何保障林票流通性、最大程度发挥林业资源金融属性?一个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必不可少。
  “我们正在整合信息化管理服务方案,以期实现林票2.0从申请发行、审批、登记、制证等全周期的信息化。”北部湾交易集团业务负责人说,在全国范围内,福建省三明市已经率先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广西林业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考虑到主要经济树种桉树的生长周期更短,需要更多金融活水进入市场,交易层面也会更活跃,因此更需要建立一套自身的信任体系,解决林票受让方和持有方之间的信任问题。
  在设计中,除了林票交易的基本流程,林地生产管理过程的监控、林木交易及林票回购也是重要一环。
  “在林农持票过程中,平台可以展示林场年报以及林地生长预警,让项目过程更加透明,持票者也更有参与感与信任感。在林木交易阶段,款项也可先经过登结平台,完成项目的闭环管理。”该负责人说,“如何实现全流程的监管,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于其他平台 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立场

长期征集各类线索| 邮箱:wytglx@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小黑屋|《中国企业报》河北有限公司北京大数据中心 ( 京ICP备2025127075号 )

GMT+8, 2025-11-5 10:17 , Processed in 0.4157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