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进的烟气处理组合工艺,让烟气中的酸性气体、粉尘的排放指标更环保;利用飞灰熟化再循环技术对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进行减量控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厂智慧管控……近日,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重庆三峰御临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见证了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重庆三峰御临环保发电项目是重庆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第四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约3000吨,该项目的建成投运标志着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该公司副总经理石鹏说:“公司坚持以智慧化手段打造新型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了逆推式炉排焚烧炉和锅炉高参数工艺,同时配备了中温次高压余热锅炉,可以让锅炉设备利用效率更高、寿命更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该公司累计处理生活垃圾量达460.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6.70万吨,累计上网发电量20.45亿度,可供约246万城市居民1年生活用电。
眼下,重庆循环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企业则成为重要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掘金”循环经济,将资源的生产、消费和回收利用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
行走在位于重庆长寿区的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区,一座银色与红色交相辉映的氢气纯化装置,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引人注目。
“川维化工之所以能提供氢气,是因为其在生产醋酸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工业副产氢气,也可以理解为工业尾气,过去因受技术限制,这些粗氢未能实现高效利用。”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甲醇运行部副经理董礼说,2022年6月,该公司正式启动氢燃料电池供氢装置项目建设,对工业尾气进行大规模提纯,由此正式进军氢能赛道。
这一装置的诞生也让工业尾气找到了“重生之路”。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要采用中国石化自主提纯技术,以天然气副产氢气作为原料,集氢气提纯、加氢为一体,具有氢气纯度高、综合成本低、能耗低等优势,是当前国内技术路线较为先进、经济和环保的一体化制氢加氢项目。满负荷运行条件下,该装置每天可向社会供应纯度为99.999%的高纯氢6400公斤,可满足260辆氢燃料物流重卡用氢需求。
据悉,2024年重庆循环经济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涉及企业2万余家、带动就业15.3万人。同时,全市垃圾分类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9%。
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重庆各地的城乡肌理,越来越多变废为宝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奉节县,一艘艘清漂船在长江奉节段来回穿梭,清理长江水面上的漂浮垃圾。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从长江上打捞上来的漂浮物也能变成燃料……
针对岸线垃圾监管存在盲区、水域垃圾堆积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近年来,当地不断更新清漂专业化设备,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人工巡查+AI智能抓拍”,实现“问题发现—任务分派—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清漂效率大幅提高。
记者了解到,当地年均打捞漂浮物2万余吨,以树枝(干)、秸秆、杂草为主,还包括少量的塑料、泡沫制品。
“工作人员将打捞出的木材运往再生资源开发厂加工成燃料,而分拣后剩余的漂浮物则会进行焚烧发电处理,让漂浮物变废为宝。”重庆市奉节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吴福春说,当地积极探索漂浮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智能化手段,不断完善“打捞—卸载—分拣—转运—处置”作业流程,分类处置漂浮垃圾,提高综合利用率,全年节约成本约60万元。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一系列进展,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重庆将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市内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同时,强化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绿色转型财税政策体系,优化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逐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