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发新帖

761

积分

0

好友

236

主题
发表于 昨天 16:57 | 查看: 34301| 回复: 0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创造着、丰富着黄河文化。梳理治黄历史,探寻黄河文明,对于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固本浚源,文明亦然。古代文明多源于大河流域,古埃及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源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源于印度河及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则是在黄河流域。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黄河流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间长达3000余年,孕育出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创造着、丰富着黄河文化,因此,梳理治黄历史,探寻黄河文明,对于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探源黄河治理之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大禹治水,后世有“微禹,吾其鱼乎”之叹;管仲相齐,首倡“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度地》《乘马》《水地》,详见其述;孙叔敖佐楚,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兴水利而修芍陂;秦用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及至始皇,用韩人修郑国渠,用史禄修灵渠;西汉大修水利,以汉武为最,建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瓠子堵口,赋《瓠子歌》,西汉末年贾让提出治黄三策;隋炀帝虽被称为暴君,但修建大运河,全长1780公里,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明太祖要求各地官员务须听取水利建议,并亲撰《尧汤水旱记》,督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康熙帝书“河务、漕运、三藩”三大事悬于宫中柱上,数次亲赴黄河考察,治水言论汇入《康熙帝治河方略》;孙中山先生早年上书李鸿章,备述水利的重要性,其后撰《建国方略》,提出治水防灾、资源利用等一系列计划,尤以兴建三峡电站计划,堪称远见卓识。

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但也是一条多灾之河,有史以来,善淤,善决,善徙,洪涝之频,治水之难,史籍不乏记载;1938年国民党扒决郑州花园口大堤,淹没44个县,受灾人口1250万人,390多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黄河水患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都难以估量。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患灾害作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治黄与治国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河运与国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盛世海晏河清,物阜民丰,虽遇水灾而能为治;乱世河务不修,积薪厝火,稍有水旱即成祸患。从洪水滔天,大禹能治之“地平天成”,到汉武帝歌曰“宣防塞兮万福来”,再到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千载无患,虽稍有溢美,但其后800年间,黄河主流稳定,治理功效十分显著。另有明代于谦、徐有贞、刘大夏、潘季驯,清代朱之锡、嵇曾筠等,在河南治理黄河颇有善政,尤其明代潘季驯,一生四度治河,“束水攻沙”,稳定河道200余年。由此足见,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悠久与艰辛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极为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将其作为国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成就。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此后他还四次视察黄河,高度重视掌握黄河治理情况。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全面系统擘画黄河治理蓝图。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黄河治理与开发稳步推进,先后对黄河下游进行了三次大修,相继修建了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工程;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推动构建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推动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因地制宜治理格局。由此,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的惨痛状况,保障了黄河长治久安和沿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把准黄河治理之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黄河治理保护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高度,持续抓好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继承弘扬治黄优良传统,将黄河治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调统筹推进、协同配合,提升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使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黄河,多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调研,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九省(区),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明确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调,全力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确保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注重把战略思维、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全面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从三江源到入海口,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考察调研,围绕黄河流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时代黄河治理的科学思路,不断推动黄河流域开发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崭新局面。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有效实现“人进沙退”,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黄河流域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郑州、西安、济南等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中原城市群建设加快,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地位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黄河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部脱贫,滩区居民搬迁安置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新时代新征程,黄河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弘扬黄河文化之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不断加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2022年6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印发实施,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利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指引。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条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第八章的主旨就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是我国首次将弘扬水域文化编入流域立法,将文化属性纳入流域内涵,显著提升了保护黄河文化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河文化不仅蕴含了历史、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价值,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诸多表现形态。例如,黄河地名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缩影,不仅能够彰显出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也是地方特色的精神标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从大河之源青海,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玛多”,到晋陕大峡谷,“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从山东淄博,“黄河行万里,至高青安澜”的高青县,到黄河最后一个水文站利津县;从四川唐克、内蒙古河套、陕西香炉寺,到山西乾坤湾、河南小浪底,这些地名都直接或间接与黄河相关,凝结起黄河文化精神,成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积淀的黄河文化底蕴深厚、遗产众多。省域内与黄河相关的地名文化历史悠久、为数众多、源远流长,比如,千年古县内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从位于黄河南岸变为黄河以北的延津县,以古黄河渡口得名的孟津区、孟州市等。河南的黄河文化意蕴浓郁,地名文化亦深深融入黄河文化血脉。

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精髓,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寻根铸魂、传承创新,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高东海,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小黑屋|《中国企业报》河北有限公司北京大数据中心 ( 京ICP备202512707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3 13:16 , Processed in 0.0856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